大学教授破除沐鸣手机版登录标准化迷思 教你以台湾腔英文自信开口


 
上学期因为疫情影响,所有的实体课被迫改成线上授课。我的班上也有两位印尼学生,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和台湾学生一起上课,但也有彷佛在同一时空的实在感。
 
印尼学生不懂中文,上课当然是全英语教学(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大家使用带着各自腔调的英语沟通,但课堂上的专业讨论和一般生活对话皆可顺畅进行。我反思这个线上全英语授学课的经验,提出几个想法来和大家讨论交流。
 
1. 标准化的迷思
 
有人以「你的英语有台湾腔」来评断英文程度(https://bit.ly/39hxJyc)好坏,这多少带点贬抑,因为你的英语不像美国人说英语一样。但这是个天大的迷思。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一个母语非英语的人超过八岁才学英语,自然会带有腔调,台湾人说英语带有台湾腔,乃是天经地义。其实对话时不是以发音、而是以内容来沟通,且台湾人的发音和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比较是相对清晰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发音有信心。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语言学家Braj Bihari Kachru曾提出英语同心圆理论,把说英语的人分为三个同心圈:第一为「内圈」(Inner Circle)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英、加等。第二为「外圈」(Outer Circle)指印度、新加坡、菲律宾等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第三为「扩张圈」(Expanding Circle)指台湾、日本、韩国等英语为外国语言的国家。以人数来算,外圈加扩张圈里说英文的人口总数远大于内圈的母语人口。
 
根据同心圆的理论,内圈提供标准模式,外圈进一步发展,而扩张圈则依赖内圈的标准来模拟。这种理论强化了内圈的语言霸权,非母语的学习者只能向中心取经。这种英美中心论,一方面是全球英语学习的庞大利益考量,另一方面也是殖民主义作祟。其实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沟通工具,只需口齿清晰,用字合宜,不需要发音像母语人士才能沟通。
 
可惜很多人都有一种扭曲心态,认为英语说得像英国人或美国人,才算好英文。以前联合国秘书长是韩国人,英语带着韩国腔调,但不妨碍他统领全球各国,显然他的学养与领袖气质比他的英语说得像不像美国人重要太多。所以迷信标准英语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2. 语言的在地化(indigenization)
 
全球化带来语言典范的转移效应,过去以一个中心来扩散的模式变成多元多向的离散,沐鸣娱乐客户端登录英文在离散过程里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英语」(one English and many voices)。
 
语言在流动时会有「涵化」效应(acculturation),语言旅行时与其他语言碰撞,会调整自身来融入新语境,以回应在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创新性的在地化过程(creative nativization)。
 
英语本身不足涵盖所有的事物,例如多数的台湾小吃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只能自己去发明补足。英文也会受到在地语言习惯的影响,在语汇、语法与文化思维上产生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新加坡人说:「Have you eaten already?」,因为祖籍多为福建,打招呼习惯问「你吃饱了没?」就直接把中文转成英文。英文表达处在困境时说「be in the soup」,新加坡人说「I am in the hot soup.」加个hot表达中文水深火热之意。新加坡人转化英语融入闽南语,成了所谓的新加坡英语(Singlish)。
 
英文转借中文的例子更多,例如中国人重视面子,便有「丢脸」(losing my face)、「给你面子」(saving your face)。中华思维的客套话也转成英文,例如「You have over praised me.」(过奖了)或「Your dress looks very nice.」(你今天穿得很漂亮!)
 
这些虽然是英文,但都是中文的思维,有时也会改变字汇的方式来重述英文的习惯用法,例如把「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说成「We should not wake up the sleeping dogs.」把「Don’t step on each other’s toes.」说成「Don’t step on each other’s steps.」
 
印度人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但英文具有鲜明的印度特色,挪用与创新的例子很多,例如「延后」是「postpone」,那么「提前」就说「prepone」;「spacious」改用加「y」的形容词规则,而说成「spacy」。菲律宾人说高傲的人「snob」,就用「high hat」代替;或改变英文俚语,「To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改成「to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上述的例子说明语言的跨界移动时,会随着不同文化情境的需求而作出改变,以利沟通。(注:请参阅Jennifer Jenkins主编的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2018).)
 
国内的英语运动「2030双语国家政策」,沐鸣手机版登录透过英文学习各种学科并把英文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如果推行有成,由于语言的在地化作用,也可预料将来出现台式英文(Taiglish),也不足为奇。
 
3. 英语当作一种共同的沟通语言(ELF)
 
随网路的普及化,加速了英语作为全球财经、政治、社会等领域沟通时的语言。英语当作一种共同语言(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它主要着眼点在于有效沟通。这种英文会朝简单化、在地化、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各地的不同需求。
 
根据语言的在地化倾向,可以预见中文对英文的影响。同理,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也是世界的主要语言,未来也可能看见更多阿文和西文对英文的影响。英文恐会有更多元的面貌,过去以英美为标准的霸权,将被许多地区性的中心标准所取代。
 
最后谈一下EMI教学,各级学校都在推动全英语上课。语言教学专家Jennifer Jenkins指出,过去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将逐渐被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所取代,我们必须正视ELF的语言现象,虽然目前大家对所谓的「纯正」英文仍有许多的迷恋,但随着全球化、多元文化与网路化的到来,ELF会逐渐普遍化。如Jenkins 所说,EMI的E字不应该是英式或美式的英文(English),而是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甚至于「English as a multilingual franca」。后两者才能反映英语作为全球多元文化沟通的真相。
 
英文作为一种全球沟通的工具,不再是英美人的国家主义或殖民主义的专利。
 
学英文,只要你的英文辨识性(intelligibility)与流畅度(fluency)达到一定水平,你就可以用它来表情达意,与全世界沟通。至于它是不是听起来像英语为母语人士,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