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站平台321名大学生“上钩” 反诈不能存有“高学历侥幸”


  □易之
 
  近日,一场“钓鱼演练”在湖北一所高校悄然进行。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云新闻客户端,向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发送3.4万条定制“钓鱼”短信。
 
  但演练的结果却让人有些意外。9月17日,蓝狮测速注册行动收网后数据显示,近10%的同学点击了“钓鱼链接”,其中有321名大学生最终“上钩”,填写并提交了详细个人信息。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被骗的超高危人群,离被骗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这些“中招”的学生,不仅填写了自己的姓名、QQ号、身份证号,还提交了学院、年级、饮食偏好、兴趣爱好等详细个人信息。当他们自述为何相信这些链接时,有的说是看到页面上有学校的名称,觉得可信;有的觉得反正又没打钱,填一下无妨。但就在这么不经意间,他们其实已经步步落入圈套了。
 
  321名大学生“上钩”,再次说明,反诈没有“高学历侥幸”。不要简单认为自己有一定学历和分辨能力,就足以免疫各种骗局。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有着上佳的学习和逻辑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容易被诈骗分子围猎。
 
  要知道,诈骗分子早就针对各行各业各人群“定制”了与之匹配的骗局,他们会利用高学历人群的需求乃至弱点,提高对这一特定人群诈骗的“成功率”。
 
  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一位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被骗至缅甸,和电影《孤注一掷》近乎完全一样的剧情,都是一位高知人才被骗,由此引发了相当多的关注。据他所述,诈骗公司的“相关流程和手续看起来很正规”,而且“诈骗的人也是每天不断学习新知识,包括国内宣传的那些反诈的东西,他们都会看,会针对那些进行改进”。可见诈骗分子的狡猾。他们的手段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
 
  这些事件,也都给所有自认为“不会被骗”的人群敲响警钟,反诈容不得松懈,年龄、学历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保证。正如《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电信诈骗最主要的被害群体恰恰是40岁以下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人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警觉,小心身边的陷阱。相信这321名大学生,也学到了大学宝贵的一课。
 
  更令人深思的是,诈骗不仅榨干受害者的钱财,更在销蚀社会的信任,极大地抬高社会的运行成本。仔细看看这次华中师范大学的“钓鱼演练”就能发现,这些短信其实不过是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推广信息,诸如美食节、话费优惠之类,都是学生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想见的是,经历了这次“钓鱼演练”,学生们估计再也不会相信这些信息了。长此以往,蓝狮注册好不好?正常的市场环境也会被破坏,商家难以被取信,人们处处谨慎,甚至可能催生出一个人人设防的社会。而相信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没有人是舒适、轻松的。
 
  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固然应当提高警觉,但治本之策还是强化对诈骗的全链条打击。对诈骗分子跨境执法抓捕、金融系统应急处理等,都应当持续发力。一些细节层面的关键环节也应当注意,比如对各种钓鱼短信,就应当和运营商加强协作,摸排相关线索,及时斩断诈骗链条。
 
  总之,反诈固然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尤其是自以为安全的年轻高学历群体,他们应当放下过度的“自信”,认真地审视诈骗的套路,也了解自己的认知短板。但同时社会也应当明白,个体的防范终究是一种“被动防御”,只是一种权宜之策,高度警惕的社会也并不友好,我们还是应当强化对诈骗进行釜底抽薪的打击,营造一个彼此信任、有安全感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