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政策,让农牧民干爱干的活,挣想挣的钱。这就是我理解的乡村振兴。”董杰出生于1982年,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戴一副无框眼镜,一身学者气。
这10年来,他在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个旗县探索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法。
图为捶打麻油技艺。 受访者供图
图为捶打麻油技艺。 受访者供图
18日,董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在农村牧区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董杰这些年以县域为范围挖掘文化遗产,并用这些资源赋能当地特色产业。之后经过团队的孵化和提升,成为可推广复制的模式,尽可能提供给亟待乡村振兴的农牧民和地方政府。董杰解释说,扶贫开发中,产业项目引进、沐鸣代理培育更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要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守护好当地民众的精神家园。
2021年,作为内蒙古首批文科重点实验室,董杰团队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获批。对于亟待乡村振兴的百姓而言,实验室就像一个宝库,里面藏着致富密码;而对于董杰而言,散落于基层各地的文化才是宝藏。“边疆民族地区大部分地方是生态脆弱区,也是各民族文化富集区。”
“戈壁红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地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85%面积在生态红线内,牧民祖祖辈辈牧养戈壁红驼。2018年,董杰的团队在这里提出以戈壁红驼牧养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促进生态、骆驼种群、驼文化保护,大力发展以奶驼为核心,兼有赛驼、旅游用驼的高品质、综合性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授人以渔,拿出一套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增产致富的方案,借此帮助当地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之一。”方案得到当地政府和国家农业部的采纳。董杰谈及这些年扎根基层从事学术研究和调查实践的经历,感慨良多。
在董杰团队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骆驼经营大户、养驼能人、基层牧民、返乡创业人员和社会资本投入到驼产业中。当地牧民自发组织成立“内蒙古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和“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事业专业合作社”,内蒙古腾合泰沙驼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公司等各类创新主体纷纷成立。2020年,这里还成为中国首个以驼产业为主题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戈壁红驼品种论证暨种质创新工作启动,总投资6.1亿元的戈壁红驼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开工建设。
如今,这一套成功经验有望被“复制粘贴”到同是拥有大面积荒漠戈壁、素有“双峰驼之乡”美誉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沐鸣娱乐平台注册董杰受当地政府邀请、正在编写额济纳旗农牧业现代化规划。不久前,董杰还受邀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骆驼养殖场指导,达成实质性合作意向。
除“戈壁红驼”项目外,董杰团队还塑造出“捶打麻油”“天工巧匠”“游牧印象”“大哉言数”等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典型事例。在赤峰市常善村,村民头一次听说当地手工榨油的简陋小作坊竟然是内蒙古境内唯一活态传承的“卧式锤榨法”,2000多户农牧民因此致富;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等地,传统的毡艺、皮艺培训制作充实的不仅是农牧区妇女的闲散时间,还有她们的“小金库”;在中国察干伊德(传统奶食品)之乡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奶食品制作技艺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品类上,还在对文化传承的多维探索上,董杰团队正在推进正蓝旗乳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
“董老师曾告诉我,现在的传统,正是源于之前的创新。今天只有不断守正创新、做结合当代人群消费习惯的产品,才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正途。”额日和木巴亚尔是正蓝旗一家奶制品作坊的老板,也是当地有名的创新带头人。这些天,他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的传统酸奶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项目已经立项,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正在合作尝试定向发酵。这与传统的发酵方式相比,品种、口感、产品质量都更可控。”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学者,我更希望能把研究和成果写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们这些学者建设国家、报效国家的方式。”董杰谈及情怀,一句一顿。“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制定的中国标准、展现出的中国智慧、提出的中国方案,都是来自内蒙古的声音和作为。我想,这就是学者的价值吧。”(完)
影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