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沐鸣登录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裉节儿。就拿北京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6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名目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揠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以“双减”为契机,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孩子在全面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疴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沐鸣注册地址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应当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影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