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懂人性抉择的和谐
世间万物各有其性,天有天性,地有地性,沐鸣直属总代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自然有其固有的和谐本性或属性,即:人性!
究竟什么是人性,如何看待人的本性,自古现代,各有论掉。瑜伽将人的本性视为和谐的世界,强调平衡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一面反射事物的镜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
古人教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原本是善良的,但由于受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性在潜移默化,这种转化,包括好与坏两个趋向。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天影响对人性的改变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劳动工具的进化、劳动成果的增多,人们萌发了私欲,出现了私有制,进而产生了阶级,人的本性随之发生了或善或恶的变化,呈现出了爱恨情愁、悲喜忧伤等复杂心态;从此,人性或在道德与法的范畴内得以张扬,或在私利和贪欲的怂恿下发生曲扭。
人性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但又不能失去理性。达尔文主义宣扬“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站在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一观点,哲理非浅,令人信服,正所谓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过,人类在求生、求胜的进程中,如果丧失理性,泯灭人性,尊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那么人这等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比较起来,也就无根本上的区别了。
人类道德是人性最直接的体现,有没有人性,讲不讲人性,沐鸣直属总代最后要看是否冲破了道德底线。无视道德、毫无理性的人,从伦理上讲,已经没有了人性。德,亦为道也。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厚德载物”,这是人性的基本法则,违背了这个法则,必将受到人类自身的惩罚。
善良是人性的种子,自私是人性的天敌。托尔斯泰说过:“上帝有三个去处:其一是天堂,其二是在善,其三是在同情者的心里”。善良和同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善良和同情,才有了爱,有了和谐、有了人间冷暖。
影片点评